-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年纪实
- 时间:2023-11-06 来源:太阳成平台 人气:
本文摘要:——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年纪实中国绿色时报12月18日报道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喜结丰硕成果:有效增加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合理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云南省“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得民心的惠民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10年来,云南省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1637.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33.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9万亩、封山育林145万亩。
——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年纪实中国绿色时报12月18日报道云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0年,喜结丰硕成果:有效增加了森林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合理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力地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退耕还林工程已成为云南省“最合民意的德政工程,最得民心的惠民工程,最牵动人心的社会工程,影响最深远的生态工程”。
10年来,云南省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1637.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33.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959万亩、封山育林145万亩。工程覆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惠及130万户退耕农户544.6万人。
生态建设见成效产业发展促增收生态环境改善显成效。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草覆盖度提高3个百分点。
在完成的退耕地还林任务中,25度以上和15~25度坡耕地面积分别为326.7万亩和131.7万亩,分别占退耕地还林任务的63.1%和25.4%,有效地减少了陡坡耕作面积,工程区水土流失大幅度下降。据云南省开展的退耕还林工程效益监测数据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25度以上陡坡耕地营造乔木树种的地块与退耕前相比,其径流量、泥沙含量分别下降82%、93%。
大理洱海流域退耕还林20.6万亩,湖滨带退耕种柳树4203.31亩,使洱海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环湖植被增加,湖水变清,洱海水质由工程实施前的Ⅳ类(局部Ⅴ类)变为现在的Ⅲ类(局部Ⅱ类),成为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控制泥沙流量,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生态效益逐步显现。调整产业结构促发展。
各地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结合林产业发展,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补助期长、投资高、涉及农户多的特点,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培植特色经济林,努力扩大种植面积,推动林产业大发展,增强脱贫致富的后劲。截至2007年,退耕还林工程共建设林产业基地1158万亩,约占退耕还林造林任务的80%,其中发展核桃、茶叶、花椒、板栗、八角等特色经济林340万亩,竹子、桉树、橡胶等工业原料林292万亩,华山松、云南松、桤木、西南桦等用材林486万亩,金银花、红豆杉等药用林40万亩。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辐射带动下,特色经济林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中茶叶328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橡胶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核桃、竹、板栗、八角、花椒、澳洲坚果等大面积增加,带动和促进了特色经济林的发展。临沧市以1亩退耕地带动核桃造林2~3亩,全面推进核桃产业基地建设,仅2006年就完成核桃种植94万亩。农户增收生活有保障。云南退耕还林工程区大多处于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退耕还林的补贴资金已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全省退耕还林工程现已完成投资91.49亿元,退耕农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获得收入7000元,人均获得收入1670元。工程完成后,退耕还林投资将达到211.89亿元,退耕农户户均累计可获得收入1.2万元,人均累计可获得收入3000多元。绿春县逢春岭乡新寨,在退耕还林的带动下,全村200多户人家都有了草果园,草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全村草果总收入达200多万元,户均纯收入近万元。
落实责任创机制强化管理促成效加强领导促责任落实。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实行省、州(市)、县、乡政府退耕还林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退耕还林目标管理责任状;各部门密切协作,发挥职能作用,合力推进工程建设;各地加强督促检查,深入基层指导工程建设与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曲靖市通过签订政府责任状、系统责任状、技术责任状、造林质量责任状、管护责任状,落实工程管理各个重要环节的责任。
红河州州委、州政府把各县(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指标,并把退耕还林工作列入州委、州政府督办事项,为退耕还林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管理促质量提升。一是实行三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县级自查、州(市)级抽查、省级复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按标准检查验收,按验收结果兑现政策补助。
二是将任务完成率、保存合格率、抚育管护率等反映工程造林质量的指标作为对州市级目标责任状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考核。三是实行通报制度。对造林质量较差、出现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给予全省通报,并进行工程任务和资金调控。
四是全过程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做到“五不准”,即:没有正式设计不准退耕,不是良种不准选用,不是壮苗不准种植,整地不合格不准造林,造林不合格不予验收;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推行户造户管、户造村管等形式,落实退耕农户的责任和权益,把政策兑现与管护责任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退耕农户的管护和质量的提高;科学指导农户集约经营,通过林灌、林草、林药间作,矮秆农作物套种等方式促进对退耕地的抚育管护,提高退耕还林地的林分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户增收。
转变观念促机制创新。各地积极探索工程建设的机制和管理形式,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临沧市对退耕还林地块进行全面“拉网式”检查,针对种植标准不高、生长不好、抚育管护不到位等问题,2009年整合资金2800万元,创造性地开展了以提高核桃成活率、成长率、挂果率为内容的“三率”建设,并明确对工作不力、任务完不成、措施不落实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任人及部门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问责。
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临沧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质量。土地使用、投资方式、利益分配等多种机制的创新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吸引了社会各方投资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13个州(市)的51个县(市、区)引入100多家公司和大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发展了一批以竹子、桉树、思茅松、橡胶、茶等为主的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既解决了农户在退耕中种苗费用不足的问题和产品市场问题,又解决了公司原料短缺的问题,促进了林业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工程建设注入了活力。围绕目标强措施巩固成果促发展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事关广大退耕农户切身利益、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围绕这一认识,及时调研,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解决成果巩固和农户生计问题;以落实目标责任制为抓手,实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负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层层到位,严格兑现奖惩;探索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长效机制,建立“政府总揽、部门配合、乡镇为主、村级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和“突出特色、示范连片、效益优先、规范标准”的建设机制以及“部门参与、职能分工、协调配合”的工作联系机制。务求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取得实效。为确保退耕农户持续获得收益,实现致富和发展,云南省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优化配置模式。在调查摸底的情况下,针对受灾、树种选择不当、配置不合理等功能低下的退耕还林地块,积极补植补造和树种调整,保障农户增收。
二是结合专项规划实施,确保建设项目与产业发展、木本油料建设、农户意愿紧密结合,处理好以基本口粮田建设为重点,“生态”与“生计和稳定”的关系;以后续产业建设为支点,“生态”与“产业和增收”的关系;以农村能源建设为接点,?“生态”与“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以补植补造为补点,处理好“生态”与“质量和成效”的关系。三是加强经营管理。
科学指导农户集约经营,提高退耕还林地的质量和产量;通过林草、林药间作,矮秆农作物套种等方式促进对退耕地的抚育,发展畜牧业、中药材等产业,促进农户增收。四是加强服务及指导。积极开展分级培训,着力提高人员素质,以满足项目建设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各级林业化服务体系,为退耕农户服务,指导和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把好设计关、种苗关、质量关和检查验收关,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及成效。
本文关键词:太阳成平台,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0年,纪实,—
本文来源:太阳成平台-www.activ8seo.com
相关文章
-
中国绿色时报12月1日报道11月26日~28日,雨雪冰冻灾害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减免债务落实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就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减免债务的落实情况和...2023-11-06 12.11.01
-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月21日讯1月18日下午,黑龙江省副省长吕维峰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并慰问国家林业局驻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2023-11-06 12.11.01
-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1月12日讯近日,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复函省林业厅,将山东省林地、湿地资源动态变化考核并入山东省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复函指出...2023-11-06 12.11.01
-
赵树丛新常态让出了许多空间和容量,使我们更有条件加强生态建设,更有精力打生态攻坚战。我们务林人要抢抓机遇,适应新常态,推进生态林业、民生...2023-11-06 12.11.01
-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提出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开拓创新中国绿色时报8月23日报道(记者:李娜宋昊然)中国林业教育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2023-11-05 12.11.01